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內地的大批學校、機構、工廠遷移到云南。1938年5月4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也在昆明正式開學,把高等教育的火種傳遞下去。1938年9月28日,日本軍機開始對昆明進行無差別轟炸,為了躲避空襲,尋找安全、安靜的學習、生活環境,市內的教師和學生遷移到昆明郊外與郊縣,包括呈貢、宜良、大普吉、崗頭村、龍門村等地,龍泉古鎮便是其中重要的疏散地之一。西南聯大及一些國家級學術機構分布在龍頭村、司家營、麥地村、棕皮營、瓦窯村、落索坡等村落,入駐寺院、道觀和民居,如興國庵、彌陀寺、響應寺、東岳宮、觀音殿、桂家祠堂、龍泉書塢等。在抗戰的特殊環境下,西南聯大的師生擔起了保存祖國文化的重任,龍泉古鎮也成為中國學術高地。直到今天,人們談及往事,津津樂道,龍泉古鎮也成為后人向往和拜謁的文化圣地。
1938年至1946年的昆明龍泉區域,文化氛圍異常濃厚。聞一多一家,馮友蘭一家,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梁思永一家,嚴濟慈一家等居住在龍泉區域的教授、研究員、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約有500多人。他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里積淀著他們的情感、關照著他們的日常、養育著他們的兒女、成就著他們的輝煌。

今天我們再來回望這段歷史,研究每位學者的生活環境、學術成就,身臨其境地體悟他們的甘苦、他們的性情、他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抵近他們的內心。在彌陀寺,馮友蘭完成了《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等馮氏哲學體系論著;在司家營,聞一多完成了《楚辭校補》等著作;朱自清完成了《文學批評》等講稿,出版了《語言志辯》《中國散文的發展》等著作。
龍泉古鎮龍頭街司家營老村現已華麗轉身為司家營新村,昔日的鄉下變身為今天的昆明北市區山水新城。現今昆明盤龍區龍泉街道的司家營社區、寶云社區存有眾多古建筑文物,是具有獨特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龍泉大地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中,文化價值極高、歷史意義重大的歷史印記當數35位院士和26位文化科學大家共同演繹的那段抗戰文化史。迄今為止,這片熱士仍然保留了梁思成、林徽因舊居,聞一多、朱自清舊居(清華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中國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含馮友蘭舊居),北大文科研究所等一批文物古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深邃的思想價值無疑成為建設龍泉古鎮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龍泉古鎮的學術機構和大師們吹響的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以振興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號角。如今此地留存的28處歷史遺跡,已成為發揚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誓死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歷史物證。

龍泉古鎮與西南聯大的命運息息相關,如今歲月流逝,曾經的喧嘩已趨于平靜,龍泉古鎮保留著關于西南聯大的珍貴記憶。這座古鎮一度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故里,是中國院士之鄉,是文化脈絡的延續,其文脈尚在,風骨猶存。弦歌不輟、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將會一直傳承下去。
-本書亮點-
·首次公開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聯大院士之鄉35位院士及26位文化名人、西南聯大民盟先賢在昆明龍泉古鎮生活、工作、學習研究的逸聞趣事。 ·首次以動漫插畫的形式呈現西南聯大名人文化,特邀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動畫系主任、副教授胡波先生繪制西南聯大動漫插畫30余幅 。 
·首次與讀者分享抗戰期間西南聯大時期龍泉鎮歷史、人物老照片。其中近20幅為首次發表。 ·書中梳理的西南聯大名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抗戰的具體事跡受到西南聯大后人朱小濤、鄭光、高曉紅、逯若亮、周文業等老師的認同和肯定。 ·本書圖文并茂、文字精煉,并附有作者本人講述的《西南聯大 龍泉往事》系列視頻20集,掃描書后二維碼,可看可讀可珍藏。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而成的綜合性大學。西南聯大大師云集,名家薈萃,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蜚聲中外的杰出人才。1938-1946年間,居住在昆明龍泉區的西南聯大教授及相關人員約500人。
《院士之鄉——西南聯大龍泉往事》主要講述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學術成就。記述了西南聯大師生的艱難與困苦、成就與輝煌,體現著西南聯大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堅定擔當和心懷民族復興的強烈使命。龍泉古鎮已成為經典的歷史文化遺跡,西南聯大精神會一直傳承下去。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嫡孫朱小濤,鄭天挺先生的長孫鄭光、孫女黃培,聞一多先生的長孫聞黎明、長孫女高曉紅,逯欽立先生的兒子逯若亮,周先庚先生的兒子周廣業、周文業,楚圖南先生的兒子楚澤涵等老師的鼎力支持。他們在講述和回憶祖輩和父輩的事跡的時候,十分動情,也非常客觀。以張曼菱老師為代表的研究西南聯大的專家學者,包括卜保怡、余斌、吳寶璋、陳立言、李昆華、鄭千山、朱云東,研究抗戰文化的戈叔亞、舒鶯,盤龍區文旅局文管所的田凡等老師,這些專家級的學者都專注于抗戰文化、西南聯大文化的研究及文化文物的保護工作、研究工作和推廣工作,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指導和幫助。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楊亞倫老師與作者共同探討確定“院士之鄉”的學術課題。研究員王雷老師也整理撰寫《大普吉的“中國皇家學會”》。本書主要插圖的畫家是胡波老師,還有王廣范、黃之方、楊奇威等老師也提供了作品。感謝中共盤龍區委宣傳部、區委統戰部、區人大、區政協、民盟云南省委會、民盟昆明市委會、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博物館、龍泉街道辦事處的鼎力支持,感謝社會各界的幫助。
洪海波,詩人、學者。祖籍江蘇蘇州吳江。1968年生于上海,童年至今在云南昆明生活。21世紀初開始研究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2015年創立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并任院長。現任云南地方志專家委員會委員、云南美術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云南省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民盟昆明市委常委、民盟聞一多支部主委、盤龍區人大常委、瓦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