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鄉村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形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對重要關系。在城市產生之后,城鄉關系就應運而生,這一關系伴隨著城鄉發展全過程。把握城鄉發展規律,推動城鄉關系協調發展,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城鄉關系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鄉村——城市”自然順序論,其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系統地闡述了城鄉關系自然演變的過程,分析了地理、貿易、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對城鄉關系的制約和影響。此后,德國學者杜能在1826年發表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中第一次以工農產品互換為基礎,明確指出城鄉產業要合理分工布局,對城鄉產業布局產生重要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繼承近代古典經濟學的優點,進一步強調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工農城鄉協調發展的必要性。馬克思、恩格斯將“城鄉融合”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提出通過廢除私有制,使農業和工業相結合、城市和鄉村的對立逐步消失,推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而后的萊特(1932)、芒福德(1961)、舒爾茨(1968)等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城鄉均衡發展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之后,由于城鄉關系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西方的城鄉關系理論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1961)、“喬根森模型”(1967)、“托達羅模型”(1970)、利普頓的“城市偏向理論”(1977)、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的“鄉村城市發展戰略”(1975)、朗迪勒里的“次級城市發展戰略”(1983)、岸根卓郎的“城鄉融合系統”(1985)、麥基的“Desakota”模式(1994、1997)、道格拉斯的“區域網絡發展模型”(1998)、肯尼斯·林奇的“城鄉動力學”(2005)等城鄉關系理論模型,不斷豐富城鄉關系理論研究與實踐。
城鄉關系問題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必然面臨的基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人類城鄉關系演變的終極指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關注城鄉關系問題,積極探索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對城鄉關系的探索與實踐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城鄉對立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以農補工、城鄉分治階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城鄉互動和城鄉統籌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城鄉融合與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的演變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城鄉關系理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建設的實踐,提出一系列關于城鄉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不斷開辟我國城鄉關系發展的新局面。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均衡仍然是農民與其他階層收入的不均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截至2022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到9.21億人,占比65.22%,鄉村常住人口依然還有4.91億人,占比34.78%。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強調要“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指明了未來重塑新型城鄉關系的方向和路徑。
由高拴平教授等所著的《中國城鄉關系理論與實踐百年流變與進路研究》一書,以中國城鄉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對象,系統梳理了中國城鄉關系發展演進的理論淵源、歷史淵源,深入探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鄉關系理論與實踐的主要內容及演變特點,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中國城鄉關系理論的實踐成效及其經驗啟示,并提出了推動中國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時代進路。
該書具有以下三大特點。其一是結構合理。該書著眼于中國城鄉關系的歷史進程與現實情境,厘清中國城鄉關系理論的演進脈絡,突出理論創新發展成果,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其二是視野開闊。該書還致力于挖掘中國城鄉關系理論對于指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處理好城鄉關系的現實意義,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城鄉關系理論的世界價值。因此,該書的出版不僅充實、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關系理論,也為更好地推進中國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推動城鄉關系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參考價值。其三是前瞻性強。該書作者既有在地方政府從事管理工作的儒雅學者官員,也有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充分彰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魅力。該書明確提出,堅持市場化導向,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是中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重點;堅持公平共享原則,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是中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著力點;建立健全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是中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主攻點;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落腳點。上述這些觀點無疑為未來我國城鄉關系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既富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總而言之,《中國城鄉關系理論與實踐百年流變與進路研究》一書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城鄉關系理論與實踐的歷史演進脈絡,總結了中國城鄉關系發展的經驗啟示及世界意義,提出了新時代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問題相統一、歸納總結與理論提升相銜接的鮮明特色,值得理論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參考。
當然,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城鄉關系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亟待從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而該書對城鄉關系問題進行的探索,還需要進一步隨著實踐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期待該書作者圍繞城鄉關系問題開展系列研究,從而有更多優秀的新作問世。
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運用文獻分析、比較分析、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對中國城鄉關系理論及其實踐的歷史流變及時代進路進行專題性研究。一方面,系統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期的中國城鄉關系理論及其實踐;另一方面,對當下中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進路進行了探討。
高拴平,經濟學博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5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4項,獲教育部第五屆青年教師優秀教學成果獎、中國人民銀行優秀教師,省部級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獎5次。
陳偉雄,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福建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等科研項目10余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20余項。
李梓元,廈門工學院商學院教授,學術副院長,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數字營銷。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擔任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研究會物聯網經濟委員會主任、福建省《資本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